柯桥排名前列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录出炉 古纤道等入选

柯桥日报 2016-09-30 08:54:05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为进一步保护柯桥区历史文化特色,弘扬传统地名文化,根据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《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》、民政部《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》和《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》有关要求,区地名办从区级以上文保单位中斟选出一批地名,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,编撰了《绍兴市柯桥区排名前列批地名文化遗产保

  为进一步保护柯桥区历史文化特色,弘扬传统地名文化,根据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《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》、民政部《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》和《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》有关要求,区地名办从区级以上文保单位中斟选出一批地名,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,编撰了《绍兴市柯桥区排名前列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》(征求意见稿),主要收录本区范围内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存老地名(共45个),现予公告。为使《绍兴市柯桥区排名前列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》更能体现柯桥区2000多年的沧桑变化、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,望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建议。联系电话:84126721。联系地址:绍兴市柯桥区民政局区划地名科(区地名办公室),邮编:312030。

  绍兴市柯桥区地名办

  2016年9月29日

>>> 【诸暨看房团】10月16日(周日)诸暨万达广场/诸暨中梁壹号院/祥生东方樾/香樟雅苑看房团火热报名中!万达商圈小高层&浦阳江畔多层洋房,全程免费,大巴接送!咨询/报名热线:0575-85687211或13858481015<<<

  类别 名称 释 义

  运道塘名 古纤道 古纤道又名官塘、新堤、纤塘、运道塘、纤道桥,依浙东运河而建,是运河航运的重要辅助设施。沿线属柯桥街道、湖塘街道、钱清镇所辖,全长7.7公里。唐元和十年(815)始筑,明弘治年间改用石砌,清及现代数次修葺。纤道桥是由石墩梁桥间数十座拱桥、梁桥构成的水中长桥。它的修建,是古人行舟背纤、为行船提供动力和躲避风浪的通道。1988年1月,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8年10月,国家文物局将浙东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,2012年古纤道被单独列为申遗遗产点。

  鉴湖官塘 鉴湖官塘位于湖塘街道鉴湖村轮穗自然村,南达蓬山村和畈里边村,北接三佳村,东西均为鉴湖水面,明清时期建筑。官塘破水而筑,南北走向,平面略呈“S”形,全长240.7米,宽3.2米左右,通高3米。实体型石砌塘堤,原路面两侧设有座栏,现无存。官塘的南北两端各设一桥。南端一桥因有“莲花庵”,故名“莲花庵桥”,因年久失修,于20世纪80年代已改建为梁式水泥桥。北端一单跨梁式石桥,土名“小桥头”,宽1.6米,长3.2米,两侧置素面实体座栏。两面桥坡各设6级台阶,基本保持原貌。

  古墓葬名 印山越国 印山越国王陵位于兰亭镇里木栅村南印山之巅,墓向朝东,是一座由墓道、墓坑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竖穴土(岩)坑木椁墓。墓坑为长方形竖穴,墓室由巨大枋木构筑,呈两面坡状,横断面呈三角形。木椁分前、中、后三室,每室之间设有门槛、门梁和木制隔墙。木棺置于中室,系一个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。坑底铺木炭,木椁外包一百四十层树皮,树皮外夯木炭,墓坑内填青膏泥。其上覆封土,山脚四周挖掘有隍壕,整个陵园占地约85000平方米。该王陵规模宏大,形制独特,葬俗充分显示了越国王陵制度的特点,应即文献上所称的“木客大冢”,是迄今为止经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排名前列座越王陵,对推动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王 陵

  王守仁墓 王守仁墓位于兰亭镇花街洪溪鲜虾山南麓。王守仁(1472—1529),字伯安,号阳明子,世称阳明先生。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。其墓由墓冢、墓道及近年新建的王守仁祠等几部分组成。墓冢呈圆形,正面横置墓碑一方,上镌“明王阳明先生之墓”八隶书大字。墓道平台东侧立有《重修王阳明先生墓碑记》一通,西侧立有保护标志碑一方。墓冢与墓道间有上下两层平台相接。墓东南侧建有五开间建筑一幢,为近年从绍兴其他地方移建(明嘉靖年间建筑),并辟为王守仁祠。现墓四周古松环绕,气势雄伟。

  徐渭墓 徐渭墓位于兰亭镇里木栅村姜婆山东北麓,明代建筑,与其父母及兄嫂、儿子同葬,成为徐氏家族墓地。徐渭(152l—1593),初字文清,后改字文长,号天池山人,或青藤老人、鹅鼻山侬等别号,明代文学家、书画家、军事家。其墓平面呈长方形,上覆黄土,呈馒头状;墓前设拜台,并立有石碑一方,刻有“明徐文长先生墓”、“沙孟海题”等字样。徐渭父母合葬墓、徐渭兄嫂及儿子合葬墓在其西南侧,间距约30米左右。徐渭父母墓前设横向墓碑、祭桌及拜台;兄嫂、儿子合葬墓前石碑刻有“徐渭兄弟、儿子姓名”等字样。徐渭墓构造简洁朴素,是其一生清贫、刚正不阿的真实写照。

  石窟寺及 柯岩造像及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位于柯岩风景区内的柯山东麓,文物构成包括造像本体、造像东面的云骨,西面的蚕花洞、七星岩、文昌阁遗址和众摩崖题刻。造像雕凿于高27.34米的巨形孤岩内,高12米,坐北朝南,石质泥塑,脸部丰满隐含微笑,右手上曲齐肩,指掌作“说法印”。造像采用娴熟的圆雕技法,造型敦厚,从平地到岩顶的柱础、石级、佛身及葫芦形刹,均一石所成,是浙江较大石佛之一。诸多摩崖题刻的年代从明代至民国不等,除部分因年久漫泐外,保存较好的有12幅,分别为“云骨”、“僧海岳和南题记”、“蚕花洞”、“柯岩”、“文光射斗”、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、“紫府洞天”、“奇辟”、“古七星岩”、“幽胜留名”、“放生处”、“小南海”。

  石刻名 摩崖题刻

  羊山造像 羊山造像位于齐贤镇石佛寺石佛峰石窟内,为弥勒佛造像,唐代风格。佛身高5米,身围25.4米,体态丰腴,螺鬟,修眉长目,高鼻,嘴角微翘,大耳,袒胸,颈有三道圈,两肩宽厚,披通身袈裟,端坐在莲座上。莲座上口有三道水波纹,中为二层仰莲,莲瓣较窄,底为覆斗状基座。石佛背后有火焰状身光,穹窿状窟顶中隐刻有七尊姿态各异之佛像。佛呈“跏趺势”,左手作扶膝状,右手呈“说法相”,佛教称“说法印”。造像自然逼真,体态匀称,圆额丰颊,面目慈祥,堪称古代石雕艺术之一绝,其造形风格和雕凿技艺当是晚唐时期之力作,为浙江古代四大石佛之一。

  祠 堂 舜王庙 舜王庙位于王坛镇双江溪舜王山(亦称乌龟山)山巅。整组建筑依据山势地形而设,坐北朝南,由山门、戏台、东西看楼、大殿及配殿、外厢房等组成。山门面阔五开间,明间后檐连接戏台;山门东南侧设有上山石台阶118级,石阶北侧植有古樟一棵。大殿面阔三开间,前廊明间檐柱雕饰龙、凤;东西次间前步廊内山墙上分别嵌有西湖十景图石雕。后殿面阔三开间,后步廊内供奉有舜皇,东西两侧建有配殿。山门与后殿、配殿间设东西看楼,看楼外东西两侧还建有外厢房。舜王庙总体布局严谨,体量较大,庙内汇集木雕、石雕、砖雕技艺,与建筑浑成一体、精美绝伦,极具历史、科学和艺术价值,是一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古庙宇建筑。

>>> 10月16日搜狐焦点网带您去看世茂天樾/星尚悦湖/越府/御香园!全程免费,大巴接送,随团享 特别购房优惠。咨询/报名热线:0575-85687211或 18767531818<<<

  寺庙名

  六社庙 六社庙位于柯桥街道红升居委会,清代建筑,坐北朝南,前后三进,中隔天井,占地65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山门,内供火神、关帝菩萨;明间后檐建戏台一座。第二进大殿,殿内供有土地神、天医华佗、文昌等神像。山门与大殿间建有东西看楼。第三进后殿为关帝殿,内供观音、地藏、关帝等神像。大殿与后殿间建有过廊,中间天井地面与山门、大殿、后殿一样青石板铺设。另外庙内存有古碑“同治八年 阳二十一日九社绅耆公具”与“道光二十九年九月立公议佃田碑记”二通。该建筑现状保存较好,规模较大,是一处颇具地域特色的乡村古庙宇。

  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稽东镇裘村32号,据山门前廊留存的“告示”碑记载,该庙建于清嘉庆十七年(1812),坐北朝南,前后两进,中隔天井,总占地约678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山门,其前廊西侧内山墙上嵌有清嘉庆十七年“告示”碑一方;东西两侧设耳房;明间后檐设戏台,为近年修建。第二进为正殿,东西两侧设配殿,其中西配殿西内山墙前檐柱与前金柱间嵌有民国十六年石碑一方。山门与正殿之间设东西看楼。三官庙为当地村民祀“天、地、水”三官之所,布局规整,雕刻内涵较丰富,有天官赐福、狮子戏绣球、文武财神等,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。

  王化庙 王化庙位于平水镇王化村,清代建筑,坐西朝东,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总占地532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山门,面阔三开间,明间前檐设石库门大门。明间后檐与戏台相连,设台基,台面四周置“美人靠”,内置藻井。第二进为大殿,面阔三开间,单层单檐。山门与大殿间设南北厢房,二层楼,面阔均三开间。中间天井地面与山门、大殿一样青石板错缝平铺。王化庙布局合理,保存较好,戏台檐口牛腿及大殿船蓬轩顶梁架雕刻精细,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山区古庙宇建筑。

  仙岩寺 仙岩寺位于稽东镇尉相村祝家岭之巅,坐北朝南,由山门、大殿、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,总占地75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山门,明间设六扇实拼大门,前廊外檐砌有矮墙;山门东梢间朝东设入口门斗,为现庙宇主入口。第二进为大殿,供奉胡公大帝,明间设后门,通后殿。山门与大殿明间之间有过廊连接,山门与大殿间东西两侧设厢房,大殿东侧建有厢房一组。第三进为后殿,于近年重建。寺内还发现石碑多块:《善与人同》碑及《再志》、《重建》、《碑记》等残碑。仙岩寺布局规整,梁架月梁、牛腿、雀替等雕刻的龙、凤、麒麟、神话人物等图案,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。

  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王坛镇越联村沈家塔自然村,清代建筑,坐东北朝西南,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硬山顶,总占地466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山门,面阔三开间带船蓬轩前廊,戏台依明间后檐而成,四角檐口设牛腿装饰。第二进为大殿,面阔三开间。山门与大殿间建有南北看楼,面阔均五开间。中间天井地面与山门、大殿一样青石板错缝平铺。轩辕庙环境清幽,布局严谨、规整,用材粗壮,山门前廊与大殿前步廊梁架、戏台牛腿雕刻鱼鳃纹、暗八仙、喜鹊登枝等图案,精巧细致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

  白鹤庙 白鹤庙位于王坛镇东村,据庙内留存的碑文记载,现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重建。建筑坐西朝东,分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带南北厢房,硬山顶,总占地52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山门,系新建。第二进为大殿,面阔三开间。大殿南北两侧建有耳房,均面阔三间,为用膳和堆积杂物之处。山门和大殿间设南北侧厢,均面阔三开间,单层;明间梁架同大殿,圆形石柱,次间用方形石柱。白鹤庙侧厢和大殿前廊牛腿雕刻精美,大殿山墙内壁及梁枋上保存着清代彩绘多幅,是一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乡村古庙宇。

  白石庙 白石庙位于漓渚镇棠棣村二社自然村,清代建筑,坐东北朝西南,由山门、大殿及左右看楼组成,占地354平方米。山门面阔五开间,明间后檐连接戏台。戏台内置鸡笼顶,顶部装饰二龙戏珠图案,鸡笼顶外围花板有“敬神明、保社稷、贺太平、庆丰收”等字样。大殿原为五开间,倒塌后新建成二开间建筑,地面石板为原物。山门与大殿间左右看楼,也为近年新建。白石庙建筑布局规整,戏台檐口牛腿雕刻狮子滚绣球,梁枋雕刻的神话人物、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,是一处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古庙宇。

  类别 名称 释 义

  祠 堂 张川庙 张川庙位于华舍街道大西庄村,据庙内留存石碑记载,建于清嘉庆年间,坐北朝南,原有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现存第二进大殿及戏台。大殿面阔五开间,前设天井及照墙,照墙中间设入口大门,照墙与大殿(明间)之间设过廊。照墙前东西两侧各立有石碑一座。东为清嘉庆六年的“重修庙碑”,西为清同治八年的“重建前殿碑”,碑额雕刻双龙戏珠。戏台位于大殿东南角,屋面设垂脊、戗脊、垂兽,后建有一开间台房。该庙宇布局一般,大殿船蓬轩梁架、戏台穿枋等雕刻缠枝花、神话人物,并贴金装饰,戏台屋面做法讲究,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

  寺庙名

  石厂庙 石厂庙位于王坛镇越联村,始建于清代,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九年重修。庙宇坐西朝东,由山门、戏台、大殿、看楼及配殿等前后二进组成,中隔天井,硬山造,总占地近60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山门面阔七开间带前单步廊,明间后檐建有戏台。第二进大殿面阔三开间,后双步设佛座。南北两侧设配殿,已改建,内供奉佛像。戏台与大殿明间之间设过廊,与戏台屋面连为一体,屋脊一致。山门与大殿间建南北看楼,近年稍有修缮。庙内尚存民国二十九年(1940)“石厂庙记”石碑一通。石厂庙建筑布局规整,庙内木构件雕刻传统,是一处保存较好的乡村古庙宇。

  严朱庙 严朱庙位于王坛镇王坛村南子口自然村,清光绪十六年(1890)建筑,坐西北朝东南,由山门、戏台、大殿、看楼等组成,中隔天井,硬山顶,总占地53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山门,面阔五开间加二弄带前双步廊。戏台紧依山门明间后檐而建,平面呈正方形,设台基,内顶置八边形藻井,前檐石柱阴刻楹联一副。第二进为大殿,面阔三开间,殿前设六级踏步与天井相连。山门与大殿间左右两侧建看楼,面阔均三开间,二层单檐。该庙宇主体建筑保存较好,山门、戏台、大殿檐口牛腿雕刻神话人物、狮子戏绣球、蝙蝠等图案,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。

  永兴庙 永兴公祠(永兴庙)位于稽东镇车头友谊(冢斜)自然村东首,为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。始建较早,现存建筑为清代,坐北朝南,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总占地990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大殿,前建天井及照墙,照墙中间设入口门斗;照墙与大殿间设东西厢房。第二进为后殿,大殿与后殿间、后殿东西两侧均建厢房。前后二进、天井地面均用鹅卵石铺设。永兴公祠是当地较有影响的纪念性建筑,文化内涵丰富。其船篷轩梁架、月梁、牛腿、披檐垂花柱等雕刻神话人物、狮子戏绣球等图案,是一处较具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的乡村古庙宇建筑。

  七尺庙 七尺庙又称“贺秘监祠”,位于湖塘街道鉴湖村鉴湖酿酒厂东侧,清代建筑,坐北朝南,由东、西二组建筑组成,分前后三进,中隔天井,总占地1593平方米。西面一组主建筑:排名前列进山门,现尚存部分建筑构架及明间后檐戏台二根石台柱;第二进为前大殿,其明间前后设门;第三进为后大殿,前后大殿间建放生池,上架单跨梁式平桥一座。东面一组建筑:排名前列进山门,第二进大殿,第三进后殿,其东次间前步内山墙上嵌有石碑二通,字迹已模糊不清。前后大殿间设东厢房,现已基本改建。七尺庙现建筑布局及整体结构保存尚好,规模宏大,是一处颇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庙宇建筑。

  桥梁名 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柯岩街道阮三村,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(1620),清咸丰八年(1858)重建。南北走向,平面呈“T”字型,由一孔拱桥和八跨梁桥组成,拱桥在南,梁桥在北,全长40米。石拱桥桥面置桥心石,东侧栏板外侧刻有“太平桥”三字;拱脚内侧铺有石板纤道路;南桥堍踏跺南端还置休息平台。八跨石梁桥有休息平台与拱桥相连接。太平桥形制高低错落,大船由拱桥出入,小船进梁桥分流,是河网地区一桥多功能的特有形式。望柱、栏板、抱鼓石上的仰覆莲、暗八仙、琴棋书画等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,对研究明清时期绍兴古桥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
  融光桥 融光桥位于柯桥街道大寺社区,明代建筑,系单孔石拱桥,南北向横跨浙东大运河,全长23.7米。桥面由两块宽石板横向铺设而成,长3.6米,宽3.5米;桥面东西两侧设石质实体栏板,顶部平面呈梯形,栏板上两端凿有圆洞及印痕,估计为原搭建凉棚所用。拱券以七横六联并列分节砌置,净跨9.8米。南北桥堍以条石错缝顺丁叠砌而成,上设垂带踏跺。南北落坡呈喇叭形,东西两侧置垂带栏板,规格同桥面栏板一致。融光桥造型优美,古朴自然,桥身两边落蔓密布,郁郁葱葱,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梁。

  接渡桥 接渡桥位于柯桥街道中泽村,清代建筑,东西走向,横跨中泽江,由中间三孔石拱桥和东西各两跨石梁桥组成,全长55.45米。拱桥桥身长22.5米,三孔跨径均7.5米;桥面南北两侧置实体素面栏板,间隔望柱,望柱柱头雕刻坐狮;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;东西两端桥堍由条石错缝叠砌而成,上部均设垂带踏跺19级,南北两侧置望柱栏板。石梁桥,位于拱桥东西两端,均两跨;桥面用三拼石梁铺设而成,桥面南北两边也置素面栏板;桥墩与桥堍也由条石错缝叠砌而成。接渡桥造型对称美观,结构保存完整,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桥梁。

  西跨湖桥 西跨湖桥位于湖塘街道湖塘村湖塘自然村,始建于宋,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,清嘉庆元年(1796)重修。桥南北走向,全长61米,由单孔石拱桥和四跨石梁桥构成。拱桥长30米,桥面两侧置石栏杆,望柱柱头雕刻蹲狮,栏板处刻有捐资重建者姓名、年月等。拱券顶东西两块券脸石侧面阳刻“西跨湖”三隶书大字。南北桥堍设垂带踏跺,望柱柱头雕刻覆莲,栏板尽端置抱鼓石。梁桥全长3l米,分别位于拱桥南北两端。西跨湖桥北桥堍东面建有一碑亭,亭内保存有清嘉庆年间《重修西跨湖桥碑记》一块。西跨湖桥规模大,气势宏伟,现状结构保存较好,是绍兴水乡一座难得的古桥梁。

  云梯桥 云梯桥位于华舍街道张溇村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民国二年(1913)重修。南北走向,横跨张溇横江,系单孔石拱桥。桥面东西两侧置栏板栏杆,望柱柱头雕刻覆莲,两侧置抱鼓石,东西二拼桥梁石侧面阴刻“云梯”二字,西侧栏板侧面阴刻“民国二年募捐重修”字样;南北两端桥堍落坡自南向西、自北向西均呈折角形,并设三层台阶,间隔二层平台。另外,桥北侧立有“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”标志碑一座。该桥造型独特,结构坚固,历来是张溇村横江南北两岸居民的主要通道,为研究绍兴桥梁史提供了一处可靠的实物依据。

  扁拖闸 扁拖闸位于齐贤镇五眼闸自然村,始建于明正德年间,由五眼桥和三眼桥(南闸、北闸)二部分组成。五眼桥南北走向,横跨海湖,系五跨石梁桥。南侧栏杆北端置抱鼓石,北侧栏杆北端设“扁拖闸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”一处,望柱柱头雕刻覆莲。三眼桥东西走向,横跨海湖支流,系三跨石梁桥,两侧置有石栏板。该古闸结构坚固,历史悠久,历来是马鞍、齐贤下方桥、三江等地村民往来的交通要道,也是当地排洪泄水的重要水利工程。

  鼎新桥 鼎新桥位于华舍街道人利村,根据桥栏板侧面石刻记载,重建于民国时期,东西走向,横跨待驾桥直江,系三跨石梁桥。其南北两侧均置栏板栏杆,望柱柱头雕刻坐狮,中间一跨桥栏板侧面阴刻“鼎新桥 中华民国六年重建”字样。东西两端桥堍均置抱鼓石,侧面雕刻八卦图、万年青、旗帜等图案。该石桥桥面宽2.6米,桥身总长22.5米,桥南端桥堍南侧立有“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”标志碑一座。现古桥结构坚固,历来是人利村周家桥、待驾桥一带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,抱鼓石侧面雕刻的图案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,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。

  后殿廊桥 后殿廊桥位于华舍街道华舍村,清代建筑,由后殿庙和廊桥组成,硬山式屋顶,阴阳合瓦,总占地155平方米。廊桥系单跨石梁桥,平面呈“凹”字形,东西走向,横跨庙前江。桥面上建有桥屋,前半架为走廊,后半架设佛座,外檐柱侧面刻有石联。后殿庙位于桥东端,坐北朝南,殿内后半架设佛座,西次间中柱与金柱间内山墙上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立的“机神会碑引”碑记一方。庙前铺有石板道地。该组建筑布局独特,格扇门、格扇窗绦环板上、庙前廊船蓬轩梁架上雕刻的缠枝花、麒麟、喜鹊、神话人物等图案清晰生动,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。

  观澜桥 观澜桥位于湖塘街道型塘村东方自然村,又名洞桥,系单孔五折边石拱桥,南走北向,横跨型塘溪,桥身全长5.5米。桥面用三块石板横铺而成,宽2米,长2.12米,其东西两侧置石栏板。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,矢高2.7米,跨径4.9米;其东侧拱眉上楷书阴刻“观澜”二字,西侧拱眉上楷书阴刻“造于永乐癸卯,正德丁卯建造”字样。南北桥堍均用条石叠砌,上部各设四级踏跺。观澜桥结构坚固,造型独特,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古桥梁。

  类别 名称 释 义

  桥梁名 得胜桥 得胜桥位于柯岩街道柯桥村,始建于明代,清咸丰年间重修,东西走向,由主桥和引桥二部分组成,全长56米。主桥分三跨,长24米,南北两侧置栏板栏杆,望柱柱头雕刻蹲狮;中间一跨桥面南北两拼桥梁石外侧阴刻“得胜桥”三字,桥面南侧栏板外侧阴刻“大清咸丰年桂月吉旦重建”等字样;桥墩和东西两端桥堍由条石错缝叠砌,桥堍上部设台阶,南北两侧置石栏板。引桥分七跨,全长32米,平面呈“S形”;桥面铺设、桥墩构造与主桥一样,桥面两侧栏板无望柱。得胜桥造型别致,气势恢弘,是一处较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存。

  虹明桥 虹明桥位于福全镇徐山村徐山大江和徐山门前江交汇处,始建年代不详,清嘉庆年间重建。该桥由主桥与引桥组成,主桥在北,引桥在南,均为石梁桥,平面略呈“z”字形,全长58米。主桥分四墩五跨,南北走向,中间一跨跨径较大,与南北跨之间各有四级台阶相连,其桥面最中间一拼桥梁石底面刻有双龙戏珠浅浮雕图案。引桥分五墩五跨,呈角尺形,前四跨东西走向,最后一跨转南北走向;最后一跨桥面西侧石栏板侧面阴刻“古虹明桥”四字;部分桥墩条石上刻有“匠人陈燮堂”等字。虹明桥蜿蜒曲折,造型独特,为研究绍兴古桥提供了保贵的实物资料。

  存德桥 存德桥位于漓渚洞桥下街小河上,南北横跨,俗称洞桥。系清代单孔石拱桥,桥基用条石错缝砌筑,拱圈呈半圆形,顶部置龙门石,浅浮雕,图案不可辨。金刚墙上置汲水兽。券面石上阳刻“存德桥”桥铭,上下款已漫灭。桥面呈正方形,中置定心石,四角立望柱,顶端雕刻石狮,两侧望柱间置栏板,西侧栏板深浮雕双狮戏绣球图案,东侧栏板浮雕双龙戏麒麟图案。桥南北各置踏跺15级,略呈梯形。两侧置有望柱和实体栏板。该桥古朴苍劲,雕刻精美,具有水乡特色。桥全长15米,宽2.5米,矢高3米,净跨5.26米,具有较高的科学、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
  遗迹 马鞍遗址 马鞍遗址位于马鞍镇寺桥村,据考古资料证明为新石期时代,由凤凰墩遗址和仙人山遗址两部分组成。凤凰墩遗址位于马鞍山西北坡,距今约4000年,分布范围为6000平方米,文化层厚度约1米,1984年、1993年曾进行两次发掘,并获得完整和可复原器物180余件,以石器、玉器和陶器为主。仙人山遗址位于寺桥村陆江下自然村,是迄今绍兴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村落遗址,分布范围约8000平方米,1985年10月进行了发掘,遗址分上下两个叠压的文化层。第二文化层主要出土陶器和石器,距今约5000年,排名前列文化层主要出土陶器,距今4000—3500年。

  遗址名

  越王峥 越王峥位于夏履镇北坞村,据乾隆《绍兴府志》载:“越王山,一名越王峥,又名栖山。”海拔354米。嘉庆《山阴县志》卷三:“越王山即越王峥,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,句践栖兵于此。上有走马岗、伏兵路、洗马池、支更楼故址。”越王峥山顶平坦,建有五开间大殿,塑有越王、欧兜祖师像。四周遍种茶树,翻土时有东周时代印纹陶、原始青瓷碎片和陶纺轮等遗物发现。

  学校名 善庆学校 善庆学校位于柯岩街道州山村联谊自然村,由当地民族资本家吴善庆在民国三年(1914)历时三年建成,建筑坐南朝北,总占地约3000平方米。建筑共三进,由具有近代欧式风格的教育楼、礼堂及穿廊组成。附房外立面以红、青砖相间清水砌筑,其雕刻图案及砖线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。第二进与排名前列进皆为教育楼,形制、布局基本一致,但明间不设三层,尽间不带角楼,外立面装饰略简,两者间以长廊相连。第三进礼堂已毁,现建筑为近几年重建。整组建筑四周有围墙,围墙以整齐规整的石板砌筑,围墙外东侧为操场。其建筑布局讲究,结构新颖,是我国现存不多的近代欧式建筑之一。

  人物记念 姚长子 姚长子纪念碑位于柯岩街道永进村潘祊坞自然村,为纪念明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,立于民国二十六年(1937)六月。碑通高6.5米,平面呈方形,分碑基、基座、碑身三部分。碑身正面分上下两部分:上半部镌“姚先烈绝倭纪念碑”八大字;下半部中间嵌一太湖石,线刻姚先烈半身像。碑身背面记述姚公为绝倭寇后路而英勇殉难事迹。基座分三层,层层收敛。碑基高出地面81厘米,由块石垒砌而成,四周用青石板围筑。万安桥,位于纪念碑西侧,寓意“万古安宁”,与纪念碑紧密相连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2012年3月,姚长子纪念碑与万安桥合并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。

  地名 纪念碑

  清水亭 清水亭位于钱清镇联谊村,又名一钱亭、选钱亭,是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忠于职守、为官清廉、深受百姓爱戴的东汉会稽太守刘宠而建。亭平面为长方形,坐西朝东,三面临水,凸于河中。1981年,浙东运河钱清段拓宽时亭被拆除,现尚存遗址。遗址西面建有清水寺,清中期建筑,是一座纪念刘太守的古庙宇,现状保存较好。2008—2009年,钱清镇政府在遗址上重建清水亭(面阔三开间),并在其北面新建清风堂(面阔五开间),一起开辟为刘太守史迹陈列室。现作为廉政建设的教育基地,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
  亭 园 古柯亭 古柯亭位于柯桥街道柯亭社区。据记载,古柯亭原名高迁亭,因其地有柯水后逐以柯为名,用地一万平方米,清乾隆南巡,舟过其地曾赋诗刻石,增阅岁既久,亭已毁废不存。近年,浙东运河整治,修建沿河景点及重修此亭于运河北岸与直塘江之间。现在老基础上重建长笛亭,五檐翘角,歇山顶,现代用材,占地55平方米。亭西侧为银莲桥,南北向横跨古纤道及浙东运河;另一侧为一座五折边石拱桥。现四周古树众多,郁郁葱葱,被开辟为一处集人文观光及娱乐休闲之场所。

  楼阁名

  宅 院 季家台门 季家台门位于柯桥街道大寺社区,分老台门与新台门两处。老台门为清末建筑,坐北朝南,原有前后三进,现存第二、三进。第二进堂楼面阔五间,前后置廊。第三进座楼面阔与堂楼相同,与堂楼间建东西侧厢,其与堂楼、座楼间设过楼,形成走马楼。新台门建于民国时期,格局与老台门基本相同,装饰手法有近代西方特色。该建筑为布店老板季如鹤私宅,台门内廊间牛腿、格扇门、格扇窗等雕刻精美,其装饰手法参杂欧式风格,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清代古民居。

  台门名

  德兴台门 德兴台门位于湖塘街道东方村,始建于清嘉庆五年(1801)。台门坐东朝西,分前后二进,中隔天井,带南北厢房,总占地624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门楼,明间设退堂,前设天井和照墙,照墙中间设石库门入口门斗;南侧为围墙,北侧建过廊。第二进为座楼,明间设退堂、石库门后门,后设后天井。门楼与座楼间建南北厢房,其与门楼间设过楼。德兴台门又名胡家台门、燕逸堂,为该村胡姓的私人宅院。廊间梁架、梁枋、牛腿、隔扇窗、隔扇门绦环板上雕刻的缠枝花、梅花鹿、喜鹊以及戏曲人物故事等图案,具有极高的历史、艺术价值,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。

  长发 长发其祥台门位于稽东镇裘村115—122号,晚清建筑,坐北朝南,四合院式,分前后两进,中隔天井,带东西厢房,组成封闭式院落,总占地797平方米。排名前列进为门楼,面阔三开间,明间设石库门大门,门罩上书“长发其祥”四字。第二进为座楼,面阔五开间加二弄带双步前廊,门楼与座楼间东西两侧设二层楼厢房,其南次间朝南均设石库门边门门斗。中间天井地面与门楼、座楼一样用青石板铺设。长发其祥台门布局规整,保存较好,牛腿、隔扇门雕刻的八仙等精美生动,有一定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,在裘村各台门中具有代表性。

  其祥

  台门

  戏台名 宾舍戏台 宾舍戏台位于湖塘街道宾舍村宾舍土地庙前,坐西南朝东北,由前台、台房组成,总面积52平方米。前台平面呈正方形,接近台面处的两梁头上分别阴刻“践”、“迹”两字。梁石上方置青石板一块,俗称“台舌”。台面四角石台柱上分别刻有民国七年、民国十八年的对联各一副。台房与前台有木屏门相隔,东西两扇为活动式,供出入,门眉上分别刻有“百花”、“齐放”等字。台房东外山墙上嵌有清道光廿年立的“修建宾舍碑”一方。戏台现状保存较好,是绍兴至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典型的水乡戏台。牛腿、檐檩及藻井雕刻倒挂狮子、守护神、龙、八仙图等,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。

  古道名 陶隐(宴) 陶隐(宴)岭古道位于平水镇金鱼岙村与王坛镇新联村之间,明清时期建筑,全长4公里,宽约1—2.7米。路面或用毛块石和条石砌筑而成,依山势建有平路状和石阶状两种路面。从北至南依次建有无名氏路亭、灵庙、花雨庵、路厅及加一大王庙,此外新建村的岭顶村和庙岩头两自然村也分布在岭旁。现花雨庵及路厅均无存,无名氏路亭及灵庙是民国后建造。该古道历史上是通往嵊县等地的必经之路,现保存基本完好,尚在使用

  岭古道

  日铸岭 日铸岭古道上至平水镇祝家村,下至梅园村锁泗桥。宋—清建筑,南北走向,全长约2000米,宽1.3—1.5米,石阶共2000余级,其间有古道、茶亭、下马桥、路廊、锁泗桥等。茶亭现存建筑为三开间平屋一幢,两面山墙内镶嵌石碑四通:《重修茶亭》、《助茶碑记》、《灯烛碑记》和《永远扫雪》。下马庙三开间,原有菩萨供奉,现无存。庙西侧尚有下马桥一座,单孔石拱桥。古道北端的锁泗桥为单孔梁式石桥。该古道原是通往嵊县、新昌等地的要道,在内外运输、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方面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古道


欢迎关注绍兴搜狐焦点网官方微信


10.16市区免费看房团报名!全程免费+大巴接送 >>>点击报名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